过年调查报告

时间:2023-12-18 09:11:22
过年调查报告

过年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过年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年调查报告1

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我也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通过网络投票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网上统计显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2(10%)

c.除夕会看央视春晚;9(75%)

d.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3(25%)

e.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1(8.33%)

g.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10(90.89%)

h.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1(9.11%)

数据表现及其分析

纵观整体,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并无多大变化,与家人团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饭,走亲访友的去拜年仍为多数,但多元化的活动也逐渐萌芽,一些习惯也将逐渐被取代,人们春节期间的活动也将更为丰富,过年方式也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人们的过年方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在怎样丰富的过年方式,团聚永远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活动也必以团聚作为基础。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团聚为主旋律的春节期间,虽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参与者因工作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团聚的传统开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无法回家的人们也会以其他活动(如聚餐)来实现“团聚”,共度春节。

央视春晚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过年的活动,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虽然现在人们对央视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越来越无法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参与者坚持收看春晚,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的人占有比例25%。虽然看春晚这一新兴而传统的过年方式开始逐渐被其他活动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夕期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年饭是再惬意,温馨不过的事了,人们到是也没有打破共吃年饭的传统,但是场所方式却有所改变,在外吃或订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饭,在以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饭而外出或订餐的比例会整体增加。

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中,计划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动的人开始萌生,春节活动逐渐多样化,9.11%的参与者有丰富的春节活动,而90.89%的参与者只仅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但走亲访友也不是春节期间的唯一活动了,丰富的外出娱乐活动也必定将成为新的春节亮点。

过年调查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过了腊八就是年。最近几年放寒假的时间越来越晚,可以说放了寒假就是年。去年腊月25放假,今年由于疫情形势提前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单位工作忙碌,家里神兽归笼,春节渐渐逼近,面对繁琐的过年风俗,我们该如何平衡呢?特此对身边的人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阅读书籍;

2、借助网络查找资料;

3、询问身边的人。

三、资料整理

简要介绍:过年习俗主要有买年货、扫尘、贴春联、剪春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祭祀祖先、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逛庙会、赏花灯等。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我们当地还保留的习俗:买年货、扫尘、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吃饺子、祭祀祖先、看春晚。

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

妈妈(农村):从腊月就开始准备,杀猪,熏腊肉,生麦芽,手工做酥糖,打豆腐,做豆腐乳,除尘,贴春联,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在农村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年货都是儿女们买回家的。自己只需要买一些小件生活必需品。除夕的下午,家中的男子会去祭祀祖先,风雨无阻。去以前拜年不送礼物,只放鞭炮,村民们轮流请客吃饭。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相互串门,只是与自己的儿女相聚。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吃人家的饭,也不待客,年纪大了,忘性大,做不了饭。吃过团年饭,就觉得好累,好想静静地歇几天。过好自己的日子。

婆婆(城市):以前挂各种腊味,今年不挂了,只炸了丸子。现在大鱼大肉不受欢迎,孩子们都学会了养生,习惯口味清淡。我们也改吃素。现在越来越懒了,除尘,洗窗帘都请人做。团年饭也不想做了,很想在宾馆订一桌,只是没有在家里有气氛。多年前就不熬夜看春晚了,身体受不了。节目有回放功能,正月间慢慢看。正月初一不吃包饺子了,做素馅的吧,冬天没有合适的青菜。做肉馅的吧,又觉得太腻了。

辉哥(家有老母):除尘是必须做的事情,对联不仅要买,还要买上气派的对联,一年到头都是红红火火的。凉菜,热菜都要准备,去年29的晚上,夫妻两个一个卤菜,一个下炸,忙了半宿。家中有老母亲,每年正月初一,兄弟姐妹却会来拜年。需要准备午餐和晚餐。

红姐:平时两个人在家,孩子上高中了。自己有严重的颈椎病。每年过年前请人打扫卫生,只是除尘,今年500元。洗窗帘另外再算。

小明:家有两宝,大多数的时间用来陪孩子。除尘自已来做,买的长柄可伸缩除尘器,天花板触手可及,毫不费力。擦拭窗户玻璃有专门工具,既方便又干净。房间平时都比较干净,年前再分区域进行一次彻底大扫除,每天做一点,一点都不累。窗帘嘛,不一定要年前冼。夏天、十一前后都可以,天气好,挂上去就干了,不用特意晾哂。红姐每年请别人做卫生,还不如请我。让我轻松赚钱。

小荣:前年疫情期间,禁止走亲访友,拜年聚餐。我觉得挺好的。自己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还可以在家静静地陪伴孩子,真是一种享受。以前每年家里来客人了,家里男的只知道吃吃喝喝,热闹喧天。家中的饭菜却是女的操劳,客人走后还得忙着收拾房间,疲惫不堪。

我根据平时的观 ……此处隐藏16054个字……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时“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去“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西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扫 尘

“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晰各种工器具,干干净净迎新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商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联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年 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之后,主题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称为“团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五、活动总结

经过以上的调查表明: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春节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为我国的风俗文化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中国。

过年调查报告15

调查目的:向家人询问过年礼仪,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调查对象:妈妈

调查方法:亲自询问家长,并用记录本,记录下来。

调查过程:转眼间春节到啦!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节日,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呢?我怀着浓浓的好奇心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过年都有什么习俗呀?妈妈笑着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贴窗花……

今天我就给你讲讲贴春联放烟花的故事吧。传说古代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头上还长着许多触角而且还会吃人所以村子里面的人为了躲避年总会在过年时跑到深山上躲避怪兽。而这一年除夕,有个老乞丐来到这里 所有人都慌慌忙忙的跑到山上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奶奶给了这位乞丐一些东西吃,老乞丐说老奶奶只要你让我在你家住一晚,保准会让年吓跑。老奶奶以为他精神失常了,便不再管它跑到山上去了。

过了一会儿,年来啦!他发现村东头那位老奶奶家屋里灯火通明,门上还贴着一张大红纸年来到他们家后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心惊胆战,这时老乞丐穿着红色的衣服,把门推开哈哈大笑。年见啦就赶快逃走,再也不敢来到这里啦!

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人们就会在过年时,贴春联,放烟花。这就是过年时贴春联和放烟花的由来”听完妈妈讲后,我恍然大悟。

调查总结:这次调查让我不仅知道了,过年时人们会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还让我懂得了贴春联,放烟花的由来,这次调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过年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